7月5日,紫米官方微博宣布,正式加入小米。这意味着今年3月份小米宣布的以2.05亿美元收购紫米公司50.09%股份的目标最终完成了。收购后,紫米公司将成为小米的全资子公司。作为最早期被纳入小米生态链的投资企业之一,紫米曾在移动电源上帮助小米打造出了销量破亿的爆款产品,而它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让一贯秉持“参股不控股”生态链战略的小米,首次打破过往的既定规则,其背后原因着实耐人寻味。企业并购决策的最终达成,往往对收购一方是加分项,而对被收购一方也未必“吃亏”,这有赖于两者间的博弈,剖析小米对紫米的收购案,将帮助我们具象化认知这一原则。借势小米生态链做大
紫米发展“单飞”不易
2014年,小米手机业务取得突破后,布局物联网的工作被提上日程,同一年小米正式启动了生态链计划。关于小米生态链,雷军曾这样讲过,“我们的想法是用小米模式切入100个细分领域,带动整个智能硬件的发展,把小米从一个大船变成整个舰队。”
截至2020年底,小米投资了多达310家生态链企业,涵盖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出行等行业,而仅在2020一年的时间里,就有7家生态链公司上市。紫米成立于2012年2月,并于2013年接受雷军的投资。作为最早加入小米生态链的一批成员,它负责小米移动电源及相关配件的研发工作。当年,10000mAh的小米移动电源售价为69元。小米通过其超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将三星电芯、TI芯片等中高端用料融为一体,因为超高性价比及小米渠道铺货能力的加持,小米移动电源一战成名,让国内移动电源行业进入洗牌期。截至2019年,小米移动电源销量突破一亿,并且紫米创始人张峰对外宣称“预期收入将达40亿元”,紫米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源厂商。与小米合作打造第一个爆款之后,紫米也推出了移动电源自有品牌ZMI。2015年起,紫米移动电源上线小米商城、京东、天猫、亚马逊等主流电商平台,之后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南美。除去移动电源,紫米还有随身路由器、彩虹电池等产品,业务也延伸至摄像头、音箱产品等领域。紫米与小米的另外一层渊源,来自公司创始人层面。紫米的创始人张峰在2016年加入小米,负责手机供应链业务。张峰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测量专业,从事手机及通讯行业20余年。1993年-2012年,张峰任英华达总经理,促成了英华达与小米的合作,使英华达成为小米手机最早的代工厂。此后,张峰创办紫米电子,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2020年,张峰成为小米的合伙人、参谋长,并兼任集团采购委员会主席、小米笔记本总经理,被列入小米下一个十年的“联合创始人”梯队。这种渊源的深度,是小米供应链生态其他公司所不具备的特点。与小米紧密合作的同时,紫米自身实力不断壮大,先后投资了怪兽充电、南芯半导体等企业。2017年4月,智能共享充电宝公司“怪兽充电”接受来自顺为资本、小米科技、紫米科技、清流资本和高瓴资本的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自此,怪兽团队开始获得紫米提供的技术和研发支持,并发力供应链及制造环节;2018年1月,南芯半导体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顺为资本领投,紫米跟投,作为小米首次投资的芯片设计公司,南芯多颗重量级芯片已经成功导入紫米供应链,实现大批量出货。
小米与紫米越走越近,彼此依存度进一步提升。2020年5月15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宣布以1.03亿美元收购紫米公司27.44%股份,其中2,578万美元以现金支付,其余7,706万美元由小米集团配发的54,379,044股偿付。交易完成后,小米集团拥有紫米49.91%的股权,这一举动为今年的这笔收购奠定了基础。
02
打破“参股不控股”
小米吃下紫米获得了什么
企业并购最直接的结果之一,是收购方的营业额扩大。从占股49.91%到成为全资子公司,紫米的加入将有助于小米整体估值的提升。目前,小米的营收规模接近2500亿,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使小米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排名更上新高。
然而,过去小米一直以投资的方式与生态链企业进行合作,为何现在选择直接收购呢?这要从小米AIoT战略说起。AIoT指人工智能+物联网,小米将其定义为“All in IoT”(万物智慧互联)。2013年,小米生态链的战略,便是通过“投资+孵化”的形式,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强化其在物联网领域的能力。目前,AIoT开发者平台显示,小米只专注手机、电视、笔记本、路由器、智能音箱这5类自研产品,其他产品全部交由类似紫米这类的合作伙伴生产。对于生态链企业来说,小米非常强大的资金、研发和营销优势,可以帮助企业早期迅速实现成长;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可以发展自有品牌。而小米采用的“参股不控股”的方式,也可以避免自己沦为纯OEM代工或者ODM贴牌厂商,生态链企业借力小米发展壮大后,可以通过发展自有品牌完成蜕变。从做扫地机器人的石头科技,到做智能手环手表的华米,从做平衡车的九号,再到做空调洗衣机大家电的云米,这些企业都成长为小米重要的合作伙伴。而华米、云米等都已在美国上市,科创板相关企业也有近十家出现。2019年,小米集团正式确立“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首次将AIoT提上与手机相当的战略高度。2020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46亿台,同比增长17.5%,财报称这是小米持续推进“手机xAIoT”核心战略所展现出的成果。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数量已达到324.8百万台,同比增长38.0%。多年来,小米曾多次公开宣称,对大部分生态链企业,集团秉持“参股不控股”的投资和合作原则,现在全资收购紫米的举动,在外界看来,是小米对这一法则的告别开端。2020年5月21日,小米在收购紫米股份的公告中提到:“紫米在电源及多项IoT领域上具备技术和研发能力,这能显著提高小米在5G+AIoT领域的技术竞争力。紫米在电源相关领域的技术能运用在小米的手机及其他众多IoT产品中,实现产品电源标准化同时节约成本。”从人才战略来看,收购让紫米包括董事长张峰在内的这一颇具战斗力的团队融入小米体系,普通员工待遇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03
生态链伙伴纷纷“去小米化”
加强掌控成小米必由之路
加入小米生态链对企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尤其随着企业壮大,负面效应会更加显现。围绕AIoT展开的小米产品,软件重要性高于硬件,因此产品往往追求极致性价比。雷军在小米上市时说过,“小米硬件综合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而根据小米财报,去年小米的硬件综合税后净利润率依然小于1%。这导致生态链企业的毛利率过低,从而制约公司的持久发展。因此,“去小米化”成为了很多生态链企业的选择。
小米生态链中发展最出色的企业,包括做小米移动电源的紫米、做小米空气净化器的智米、做米家扫地机器人的石头科技、做小米手环的华米、做九号平衡车和小米滑板车的九号智能、做小米耳机的万魔、做90分旅行箱的开润和做小米净水器的云米,其中发展最好的,要数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的石头科技,而这正有赖于其“去小米化”的发展策略。根据2021年7月14日的市场数据,石头科技市值712.47亿元;云米科技市值4.90亿美元;华米市值6.93亿美元。石头科技2020年的营收仅为华米的70.4%(45.3亿/64.33亿)、云米的77.8%(45.3亿/58.26亿),然而市值和利润却高出其他两家几倍甚至几十倍。项目 | 年度 | 华米科技 | 云米科技 | 石头科技 |
营收 | 2018 | 36.45 | 25.61 | 30.51 |
2019 | 58.12 | 46.48 | 42.05 |
2020 | 64.33 | 58.26 | 45.3 |
利润 | 2018 | 3.4 | 0.6536 | 3.076 |
2019 | 5.752 | 2.922 | 7.829 |
2020 | 2.288 | 1.733 | 13.69 |
市值 | 2021 | 44.77 | 31.70 | 712.47 |
究其原因 ,因为毛利率较高的自有品牌业务及海外销售的占比提升,石头科技利润增速大幅高于营收增速。据财报显示,石头科技2018-2020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8.79%、36.12%和51.32%;自有品牌产品销售额占比由2019年的65.73%增长至2020年的90.72%,相比2019年增长了24.99%;境外业务在2020年实现营收18.68亿元,同比增长221.33%,占总收入比例的41.2%,而境外业务的毛利率为58.29%,也大幅高于境内业务的46.43%。石头科技的主营业务为智能清洁机器人等智能硬件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2017年起,石头科技陆续推出“石头智能扫地机器人”和“小瓦智能扫地机器人”,自有品牌业务的持续拓展,让石头科技对小米的依赖度降低。石头科技与小米关联交易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2016年的100%下降至2020年的9.28%;关联交易金额也从2018年的峰值15.29亿元,回落至2020年的4.20亿元。至此,石头科技可谓突围成功。小米的另一家生态链企业华米,在上市之后,也对外界持续释放“去小米化”的信号,华米的举动频频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虽然收购紫米的举动有华米、石头科技的反面案例参照,但小米与其生态链企业的最终关系,根本上取决于小米对它们的定位,相比其他企业,紫米属于嫡系部队。如今小米生态链涉及到的企业已经突破了400家,为了加强对生态链企业的掌控,或许此次收购并不是最后一次。从被收购方紫米的角度看,它是否有独立上市的可能呢?随着与小米各维度的深度绑定,其单飞的可能性越来越低,自主品牌发展潜力仍然后劲不足,或许此时加入小米是紫米目前最佳的选项。企业并购决策,实质在于收购双方的实力博弈,并不存在一概而论的标准。从资本层面看,被收购或许将帮助紫米这家企业迎来更好的发展,对于未来局势如何,我们还在等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文未经CVA Institute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