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A持证人聊碳中和”系列来了,不要错过!
CVA协会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半年后的2021年全国两会,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各项工作。


碳中和走入中国公众视野,成为实体企业以及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碳中和概念股掀起多次涨停潮。然而,碳中和的宏伟愿景该如何实现,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仍存在诸多空白亟待探索与尝试

近期,CVA协会将推出“CVA持证人聊碳中和”系列文章,邀请新能源、风险投资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对碳中和话题进行开放式地讨论与交流,分享他们从各自行业视角对这一问题的观察与洞见,敬请关注。






图片
高能耗行业绿色转型提速


碳排放问题的根源是化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中,能源活动排放占比达到73%。因此,推动新旧动能转化,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道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首先是全面推进传统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改造与清洁生产改造,实现零碳转型。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的能源结构目前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作为碳排放重点行业,石化化工、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金、交通运输行业,其碳排放量之和超过我国碳排放总量74%。针对碳排放最高的单一行业“炼钢行业”,工信部已多次表态钢铁冶炼能力需要大幅压缩,推动节能减排。在地方,内蒙古率先发布提升电价的“双控”政策,其他城市也有望跟进。


新兴的科技企业也存在减排压力。据绿色和平与华北电力大学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为1609亿千瓦时,约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预计到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增长66%,碳排放将达到1.63亿吨。科技巨头已开始积极行动。谷歌、微软、苹果纷纷宣布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标,在国内,腾讯马化腾在朋友圈中说 “原生清洁能源支持的数据中心的实现将在未来占最大比重”,阿里、百度、蚂蚁也推出相关产品布局。



图片
新能源产业全面崛起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每年进口石油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需要在能源领域开展创新革命,以低碳经济重塑产业格局。


“十四五”期间,新能源领域发展前景乐观,电力市场、碳市场、绿证等多种市场化的顶层制度设计,将为新能源发展奠定体制基础。中国碳市场预计将于今年6月底启动运营,电力行业率先纳入,运营后将超越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目前,首批2000多家中国电力企业,正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上进行登记开户。与行政指令、经济补贴等自上而下的政策相比,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明确了排放主体的减排责任,是利用市场机制、低成本、可持续的碳减排政策工具。在欧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相对完善。去年,特斯拉依靠售卖碳排放积分获得的营业收入是公司年净利润的两倍多。


减少能源消耗

在市场机制的带动下,领跑全球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将迎来快速增长,有希望依靠技术引领全球新能源革命。未来,中国电能的终端能源消费将主要由光伏、风电、氢能、核能等为主的零碳能源提供。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规模,显著超过国家承诺的12亿千瓦下限已是共识。


图片
低碳产业迎来风口


以风光发电等清洁能源主导的产业转型,也将促使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下游能源消费新格局重构,包括新能源金属、新能源材料、光伏和锂电设备、电化学储能与特高压运输、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中国是全球光伏行业中占比规模最大的国家,设备不但国产化,而且产量领先世界各国,以单晶硅片龙头隆基股份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实现市值的持续成长;而备受瞩目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面对的是一次在国家经济支柱型产业层面宝贵的弯道超车的机会;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在建筑节能、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均有较大潜力。

图片

在新旧动能转化全面提速过程中,提供碳足迹管理、碳中和解决方案的低碳服务企业,储能技术提供商和储能系统集成商,以及提供减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低碳技术企业,都将迎来发展风口。



图片
绿色金融发展新要求


“十三五”以来,中国在绿色金融标准、激励机制、环境信息披露、产品创新、地方试点等领域均取得了全面进展,初步建立了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超过人民币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人民币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绿色金融支持环境改善效果显著,据央行初步测算,中国目前每年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可节约标准煤5000万吨左右,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以上 。


然而,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中国每年需要项目资金约为3.1万亿-3.6万亿元,而目前每年资金供给规模约为5000余亿元,资金缺口超过2.5万亿元。若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则需要在清洁能源发电、先进大规模储能、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超过百万亿元投资。


对于金融和资本行业而言,这既是巨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碳中和概念火热下,市场中已有碳中和金融产品出现,包括碳中和债券,还有诸如碳中和信托、碳中和基金等。但目前各方对于碳中和相关金融产品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产品的认证与核算需完善,理性投资者的培育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曾说过:“排放权就是发展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基本人权”。“碳中和”背后的能源竞争和产业变革,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我们应该抓住这次历史性的转型契机,以低碳经济全面带动我国经济实力提升,在各业务领域实现高质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近期,CVA协会将推出“CVA持证人聊碳中和”系列文章,邀请新能源、风险投资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对碳中和话题进行开放式地讨论与交流,分享他们从各自行业视角对这一问题的观察与洞见,敬请关注。